论坛首页 :: 发新帖 :: 刷新 :: 小站首页 :: 登录/注册

寻觅 问英魂何处
[关闭] [编辑] [删除] [管理] [树状]

 编者按:
   5年前,一对老夫妇代表晋察冀日报研究会,将一份晋察冀日报牺牲烈士名单郑重地交到了《新闻与写作》编辑部主编手里。5年后,曾把烈士名单亲自交到编辑部的张致祥老人在度过百岁生日后,安详离世;而代表编辑部接过烈士名单并作出努力的主编郭洪新也已英年早逝。
   或许我们可以告慰他们的是,5年前,在58位烈士名单中,有47位没有找到亲属,而今天,在各方的努力下,研究会已为46位烈士找到了亲属。本文中的应唯鲁就是那第46位。
   那最后一名没有找到亲属的烈士怎么办? 现任《新闻与写作》主编的丁亚韬同志说:“我们一定要找到最后一位新闻烈士的亲属。无论费多少事,花多少钱!这也是我们刊物的责任,是我们的光荣!”
   本文作者编辑部王卫国同志,更是用饱蘸激情的笔,用心血完成了本文写作,当初稿完成时,即感动了编辑部的每一个人。通过此文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到,在薪火相传的新闻历史长河中,闪耀着无比灿烂的精神光芒,继承、发扬、光大这些精神,是我们新闻人的责任。
   在党的生日之际,我们谨以此文告慰烈士;我们谨以此文激励新闻人的职业精神,并用生命诠释职业精神的全部。
  希望,在绝望中重生
   5年前的盛夏,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,一对老夫妇来到了《新闻与写作》编辑部。男的96岁,是1925年参加革命的原中联部副部长、文化部副部长张致祥老人,女的80多岁,是张老的夫人,1937年参加革命的伊之老人。两位老人抗战时都是《晋察冀日报》的老报人,是在战火中九死一生的人。他们把一份《晋察冀日报》牺牲烈士的名单郑重地交到我们手里并说:“我们找他们的亲属找了几十年。我们来日无多,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,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搏。”主编郭洪新接过了这份烈士名单,像接过了一副重担,一个接力棒。为此,我赶写了一篇通讯《为了老战士的嘱托 寻找新闻烈士亲属》,并发表了全部烈士名单。这篇文章产生了很大影响,并获2006年度的北京新闻奖。
   在文章发表的头一两年,不断得到找到烈士亲属的喜讯。渐渐地,讯息少了,这篇文章似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。
   然而,2010年元旦钟声敲过,上海一个普通人家的80岁老人,晚饭后和孙儿们闲聊。说起自己有一个姐姐,抗战中奔赴延安,又到了河北,听说后来病故了,家里人一直没有找到,估计永远也找不到了。上初中的孙儿说:“爷爷,我上网搜搜,也许能找到呢。”老人眼里闪着慈爱的光,心里并不相信会有奇迹出现:“试试就试试吧。”
   孙儿先在电脑里输入了一个名字:应唯鲁。没有结果。又加上“烈士”两字。烈士应唯鲁,还是没结果。爷爷说,最后的信来自河北。又加上了“河北”两字。随着回车键的按下,突然,在河北遵化县的网站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烈士名单。第一名就是应唯鲁。括号中还写着:原名沈鞠如。爷爷的眼睛发亮了,孙儿一阵欢呼。接着又找到了那篇通讯《为了老战士的嘱托 寻找新闻烈士的亲属》。
   真相,无法承受之痛
   老人兴奋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在杭州的姐姐——烈士的妹妹。这个消息让她几夜不能安眠。闭上眼,姐姐的身影就在眼前晃动。她把这事告诉了自己的儿子,要他一定要尽快找到自己的二姨。儿子徐浩行是在杭州某单位工作的40多岁中年人。徐浩行看到老母亲焦急的神态,他拿起电话,开始了一轮电话寻找。 寻找是艰难的。他首先想到要找到文章的作者。文章中有《新闻与写作》设立的寻亲热线。但是5年来,编辑部几次搬家,电话变了又变。几经周折后,电话铃在我桌前响起……
   接到电话,我的兴奋自不待说。我马上和晋察冀日报研究会的会长陈春森,副会长邓小岚(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之女)取得了联系。他们和我一样高兴。94岁的陈春森老人说,他是在世的人中唯一见过应唯鲁烈士的。他愿意见见烈士的亲属。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徐浩行时,他高兴地说:“我感觉是找到组织了!”
   寻找还在继续。烈士的亲属特别想知道,她是怎么牺牲的?徐浩行在网上搜,书店里找,最后在浙江省图书馆找到了一本叫《平西儿女》的书,里面有一篇专门介绍应唯鲁烈士的文章。读过这篇文章,徐浩行的心里刀扎一样难受。原来,烈士是被一群禽兽不如的汉奸抓住,他们轮奸了这个21岁的女孩,又用石头把她砸死。当战友们发现她的尸体时,她全身赤裸,躺在血泊中,浑身被砸得斑痕累累……
   愤怒!仇恨!痛苦!难过!伤心……都是,都不是,都要强烈百倍,又都不足以表达心境。是啊,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出徐浩行当时的感受。这是他的二姨——妈妈的亲姐姐!他不知道怎么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妈妈和舅舅,都是80多岁的人了,自己都难以承受的事,他们承受得了吗?不告诉,似乎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;毕竟他们太想知道自己姐姐的牺牲经过;告诉老人,老人家怎么承受得了?……徐浩行在痛苦中徘徊。经过反复斟酌,他决定先不告诉母亲。舅舅是男人,承受力强,或许可以告诉。他是个细心的人,他想先告诉舅妈,让舅妈视情况在适当的时候相机告诉舅舅。他拨通了上海舅舅家的电话。找到舅妈后,把姨妈牺牲的情况告诉了舅妈。徐浩行万万没有想到,他的舅舅在另一个房间的串联电话中,也同时听到了他的叙述。从这天起,一连几天,他舅舅晚上一闭上眼睛就是姐姐牺牲时的场景。他牙关紧咬,泪水止不住地流。“以前也听到过这种情况,只是心里感觉同情。现在事情发生在自己亲人身上,真是不能容忍……这些人——人,怎么能这样?!”
   二姨,显灵了
   烈士的弟弟和妹妹最大的愿望,就是要到姐姐的牺牲地和墓地祭奠亲人。可烈士的牺牲地在哪?烈士的墓地在哪?应唯鲁烈士的牺牲地不在晋察冀日报常驻的地方,她是在派出到晋察冀平西游击区采访时牺牲的,所以晋察冀日报的老同志对烈士的牺牲地和墓地并不清楚。怎么办?徐浩行跑遍了杭州的新华书店,买到了有详细村名的河北省地图。他拿着放大镜仔细翻找,却怎么也找不到书中说到的姨妈牺牲的村子。他又查了临近的几个县,忽然发现,临近的县里有这个村名。这是怎么回事?拿起电话,县委会、民政局、党史办……一个一个电话打过去,一个一个钉子碰回来。有的说,刚刚工作两年,对那段历史不清楚。有的说,写那些文章的人已经退休多年,没处找了。还有的说,我们这里1958年以前属一个县,1958年行政区重新划分,划到了另一个县,交接中资料遗失了……每一个理由都无比正当。人家年龄小是错吗?文章已经发表20多年了,作者都是老同志,一时找不到不是很正常吗?还有,行政区重新划分时,交接中一些材料的遗失,不也是难免的吗?……数不清打了多少个电话,徐浩行跌坐在椅子上,心里非常沮丧。70年过去了,音信全无,或许真的找不到了。他平复了一下心情,鼓起最后一点勇气,对自己的爱人说:“你帮我打最后一个电话吧,如果不行……”他的爱人拿起电话,拨通了平西抗日烈士纪念馆。“喂,是平西抗日烈士纪念馆吗?我想找一位姓应的烈士,我们是她的亲属。” “是应唯鲁烈士吗?” 一个简单的问话,如同半空中炸响了一声霹雳! 徐浩行一个鲤鱼打挺从椅子上蹦起来。他的第一个感觉是“二姨显灵了!他看到我们晚辈们找的太苦,在冥冥中为我们指路。” 电话中传来那柔和的女声,如同一曲仙乐,在心灵中荡漾:“在我们纪念馆有应唯鲁烈士的纪念碑,是用洁白的花岗岩雕刻的一本打开的书,书上是应唯鲁烈士的生平……”一道山泉,叮叮咚咚,时而舒缓,时而激越,一滴一滴滋润着干涸的心田。得到了滋润的徐浩行,又拿起电话,一个村子,一个村子的打。烈士牺牲地的村子联系上了,烈士墓地的村子也联系上了.莫非真的有神助?
   正气,於人曰浩然
   天后的清晨5点多,我起程赴北京南站接来了北上的徐浩行。我带着他先后到了晋察冀日报研究会会长陈春森和伊之老人的家。陈春森老人接过烈士上中学时的照片,回忆起烈士第一天到达编辑部开欢迎会的情况。伊之老人仔细端详着照片,渐渐地眼里噙满了泪水“多年轻啊,多好看啊,还是个孩子,当时只比我大一点……” 从徐浩行口中,我们知道了烈士的家世。
   应唯鲁,原名沈鞠如。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殷实的商人家。在家排行老四。上面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,下面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。处在最中间的老四,聪明漂亮,最得父母宠爱。在弟弟妹妹眼里,二姐最爱美,走路都走“一字步”就是现在说的“猫步”“模特步”。她非常爱干净,她的房间不让弟弟妹妹进,怕给弄脏弄乱了。家里的下人都说,二小姐太爱干净,最难伺候。聪明的二姐还是父母的骄傲。高中考上了当时的女子中学甬江女中。当年能上高中的人很少,能上高中的女孩子更是少之又少。那个时候,能上高中的女孩子,恐怕比今天能读博士的还少。一家人的高兴,我们可以想见。可是母亲渐渐发现,这个让全家骄傲的女孩,上了高中后慢慢发生了变化。有时看着看着书报,突然生气,气得把报纸摔在地上。母亲担心了:为什么生这么大的气?身体不舒服吗? 不是!不是!妈您别烦了……!
   古人说,人生识字忧患始。上了高中的沈鞠如视野、思维越来越开阔,她不在仅仅考虑个人的得失,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命运,时局的发展。可那个时候的国家不能提呦,提起就伤心。东北三省,已被日寇的铁蹄践踏,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。亡国灭种的危险就摆在眼前。每一个热血青年能不忧心忡忡。 据甬江女中校史记载,当时的甬江女中已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。沈鞠如的一位老师就是中共党员。这位老师引导她读书,给她讲解救国救民的道理,在老师的影响下17岁的沈鞠如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烈士当时读的什么书,可我们知道烈士后来改名“应唯鲁”(“应”是烈士母亲的姓氏),她又给妹妹改名“沈醒鲁”,告诉她“鲁,是鲁迅”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是鲁迅——这位在暗夜中发出一声石破天惊的呐喊的勇士,他敲击出的电光火石,燃起思想的光芒,点亮了一位少女心头的火焰,她抛弃了怀春少女卿卿我我的小情小爱,而以博大的胸怀,投入到民族解放的滚滚洪流中。
   一些讲求物质利益的人会问,富家小姐为什么要参加革命?贫下中农参加革命是因为革命能给他们带来利益,“他们失去的是锁链,得到的是整个世界。” 而沈鞠如这样的富家小姐会在革命中失掉自身的利益,她们为什么要参加革命?是的,这是一群放弃了个人利益的人。她们把自己熔身在一个伟大的事业中。为了国家、民族的解放复兴,为了全体人民,他们放弃了自身的一切,乃至生命。让我们重新温习一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《正气歌吧》:
   天地有正气,杂然赋流形。
下则为河岳,上则为日星。
於人曰浩然,沛乎塞苍冥。……
   悠悠我心悲,苍天曷有极。
哲人日已远,典刑在夙昔。
风檐展书读,古道照颜色。
  正是这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天地正气,养育出一批又一批这样的志士仁人。也正是这样的志士仁人支撑着这个民族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危难。
   眼睛,一双明亮的星
  1937年的7月7日,日寇在芦沟桥对中国军队发起了进攻。全面抗战爆发了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。沈鞠如加入了抗日宣传队,每天上街演出街头剧《放下你的鞭子》。这是一出曾演遍中国的大街小巷,南洋各国,一直演进美国白宫的抗日名剧。剧中以日寇入侵东北沦陷,流落关内卖艺为生的一对父女的悲惨命运,激发起人们对日寇的义愤。我们可以想见,当沈鞠如扮演的香姐,诉说着日寇的暴行时,观众中女人的眼里涌出泪花,男人的眼里冒出怒火,戏里戏外群情激奋,人们奋臂高呼抗日口号。沈鞠如要和抗日宣传队一起北上宣传。家里怎么舍得让这19岁的娇女儿离开父母到那战火纷飞的北方大地。可父母也是深明大义的人,知道国难当头孩子的行为是正义的。最后,双方都做了妥协,跟抗日宣传队走到南京就回来。是啊,当时的交通条件对宁波来说,南京已经足够遥远了。女儿走了,带去了父母的牵挂。此一别却是“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”。他们收到了女儿从南京的来信,她北上延安,要奔赴抗日最前线。从此,沈家少了一位娇弱的女儿,革命队伍里多了一位勇敢坚韧的战士。年底,沈鞠如——应唯鲁一行一路宣传着,演唱着,不知涉过了多少道水,翻过了多少座山,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延安。那时的延安,是一座革命的熔炉。这里聚集着一群追求真理的热血青年,到处是抗战的歌声,激昂的热情在这里聚集熔炼,又升腾起熊熊的烈焰,闪动着耀眼的光芒,流向四面八方,流向抗日前线。在这座熔炉里,应唯鲁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的学习。她追求真理的信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,拯救民族危亡的意志更加坚定。毕业后,她坚决要求到条件最艰苦,刚刚开创不久的敌后根据地。于是,她随同彭真、刘仁同志来到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。分配到《抗敌报》即后来的《晋察冀日报》工作。1939年4月4日的《抗敌报》上刊登了署名唯鲁的特写《选举乡长大会》。一段时间后,她显示出卓越的群众工作能力,被派往对敌斗争更加艰险的边缘游击区。也就在这个时候,已经迁移到上海的家里又开始收到女儿的来信了。信来自太行山的山沟沟里。信中除了要家里寄些前线急需的药品外,给自己要的只有一样东西,灭虱粉。弟弟妹妹们没法想象,从小就有洁癖的二姐,怎么能带着一身小虫子生活? 弟弟妹妹们不会想到,敌后抗战的条件的艰苦岂止是长虱子这点小事,他们那个有一双大眼睛的姐姐,因为营养不良已经患上了夜盲症。这是一双给每个见过她的人都留下深刻印象的眼睛。眼睛中闪动着热情和灵动的光芒,又带着深邃的坚定和果敢。直到今天,乡亲们还在说起这双眼睛。他们跟着这双眼睛学唱抗战歌曲,一首又一首;他们跟着这双会说话的眼睛,懂得了那么多国家大事,救亡道理。可现在一到天黑,她眼前就变得模糊一团。可应唯鲁依然要去教歌,她让人扶着她到群众中教唱抗战歌曲。油灯下,老乡们的眼中,那双眼睛依旧像天上的一对星星在闪耀,在飘动…… 。就在这个时候,日寇策划的一场暴乱在黑暗中进行着。当应唯鲁教唱的歌曲冲破山庄的小屋,在山谷间回荡的时候,这个屋子已经被暴乱的匪徒悄悄包围了。几个凶神恶煞的汉奸闯了进来。他们抓住了应唯鲁。那几个凶残的壮汉以为,一个女孩子见到这个阵势,一定吓的大惊失色,浑身哆嗦。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个娇小的八路军女记者竟然全无惧色。他们用死来威胁她,用活命引诱她。可她竟从容淡定,侃侃而谈,讲中华民族的大义,讲抗日救国的道理。这些匪徒心里反倒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。眼前这个八路军女记者,小小的身体里有一种强大到不可战胜的力量。尤其那双眼睛,射出一道一道逼人的光芒,他们理解不了这种力量,但又确实感到害怕。他们不敢直接在村里行凶,便将女记者强行拉到村外一条深深的山沟里。在这漆黑的山沟里,匪徒们是用野蛮和疯狂来发泄他们内心的恐惧。一个21岁年轻美丽的生命离去了。
   他们杀死了她!
她战胜了他们!
   那一双闪亮的眼睛,跃上了高天,化作熠熠的星辰,照耀着万里河山。
   心愿,天堂有此双飞燕
   烈士的家人其实早已知道了她去世的消息。是谁把这消息告诉了烈士的家人呢?原来这里还有一段生死恋情。《晋察冀日报》有一个叫罗夫的记者。罗夫原名萧朴石,江苏宿迁人。和应唯鲁一样,他也在1937年参加了救亡运动,1938年夏天来到延安,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。同年底来到晋察冀边区。担任过《晋察冀日报》的编辑科长和报社的特派记者。小伙子相当英俊,而且不光人长的帅,文才也好,是个很有才华的记者,后来还当过华北联合大学新闻系的副主任。在共同的工作中,两个有着共同信念的年轻人碰出了爱情的火花。我们不知道,这两个热恋中的青年是否一起憧憬过胜利后的幸福生活,向往着一起品尝爱情甜蜜的果实,可我们清楚地知道,这两个随时准备为国家民族献出自己生命的年轻人,在热恋中都把自己的身后事托付给了对方。姑娘告诉自己的恋人,家里还有三个弟弟妹妹,如果自己牺牲了,请他找机会带他们出来革命。这是如胶似漆的热恋,这又是生离死别的告白,相托的不是家财万贯,是带上弟弟妹妹走上这追求真理,追求光明,追求民族解放,又充满了血雨腥风的革命之路。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啊! 我们可以想见,应唯鲁的牺牲使罗夫陷入了怎样的悲痛之中。悲痛中他履行着他和姑娘的生死约定。是他,写信把这个消息告知了姑娘的家人。也许,他不愿意再回顾那个悲惨的时刻;也许,他更不愿意让这悲惨的场面刺激姑娘的亲人。他用隐晦的笔法,让姑娘的亲人们觉得女儿死于疾病,这是个战乱年代最寻常的死法,以期望能让烈士亲人的痛苦缓解一点 。可他没有想到,这个消息还是让烈士的母亲那颗一直悬着的心破碎了。两个月后,母亲因悲伤过度撒手人寰…… 小伙子继续履行着他和姑娘的生死约定。炮火烽烟中他和弟弟妹妹们一直书信不断。只是天南地北,一直没有找到带他们出来革命的机会。可是有一天,那是1948年的8月,信件戛然而止。就在那一天,28岁的罗夫也成了烈士。我们愿!愿冥冥中有一个另外的世界。在那个世界里,这一对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牺牲的恋人,幸福地步入婚姻的殿堂。罗夫,这个帅小伙,挽着走着“一字步”的新娘应唯鲁,新娘那灵动的大眼睛里,闪动着幸福的光芒,他们向微笑着坐在正中的母亲鞠躬行礼…… 我们愿!愿这对为了中华民族免堕地狱而献出生命的恋人,在天堂里得到永远的幸福!我们祝愿!
 墓地,夕阳如血山如铁
   几年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报道,有的地方把烈士陵园改做商业用地,致使烈士陵墓被毁。应唯鲁烈士那70年没有家人祭扫的墓地会是什么样的呢?烈士的亲属心里没底。他们让徐浩行先来看看,如果保护的好,就留在当地;如果保护的不好,就把姐姐的遗骨迁回宁波老家,父母的墓地中。这是个合理的想法,我和邓小岚大姐一起和徐浩行踏上了寻找烈士墓地的道路。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,下了高速公路驶入太行山区弯弯曲曲的盘山路上。时而傍着山,时而沿着河,山势巍峨,河水结了冰,巨大的岩石如排排厉齿排列两边。到县界,只见路边有车、有人,原来是县、乡两级领导听说烈士亲属到来特地在此迎候。徐浩行很感动,我和小岚姐心里也暖暖的。县乡领导说,打我们带红领巾时候,就在每年清明节都要到烈士陵园给烈士扫墓,我们都知道烈士是为我们的幸福牺牲的。今天烈士的亲人来了,就是我们的亲人来了,我们怎么能不迎接。一张张朴实的面孔,一句句实在的话语,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敌后抗战老区人民真挚的情感。下午,我们来到烈士陵园。陵园建在一个向阳的高坡上。有整齐的围墙和大门。走进去看到的是一排排黑色大理石的墓碑,一个个干净的坟头。书记说,原来的墓碑是青石的,2008年乡里出资全部换成黑色大理石的。“人家把命都留在我们这了,我们花点钱还不应该吗?”
得到消息的乡亲们来了,他们带来了花圈,还带了鞭炮。这是当地的风俗,用清脆的爆竹声,在袅袅的香烟里,唤醒地下的英灵,来与自己的亲人团聚。更为这庄严与肃穆的氛围平添了几分温暖的人情味。
我们献上花圈。乡亲们和我们一起向烈士墓三鞠躬,表达我们对烈士的崇敬。徐浩行在应唯鲁烈士的墓前双膝跪地,按照宁波老家的风俗,深深地叩了三个头。他忽然觉得冥冥中姨妈在怨他,“你们怎么才来呀?”他的眼泪滚滚而下“姨妈,对不起你呀!不是我们不找,是实在找不到……”他用手机拨通了远在杭州的母亲的电话,“妈,我就在姨妈的墓前,你和姨妈说说话吧!姨妈听得到的……” 我们听不懂宁波话,更不方便听人家姊妹间相隔70多年的谈话。只是看到,徐浩行这个40多岁的中年汉子,把手机恭敬地对准墓碑上烈士的名字,一遍又一遍地挥去脸上的泪水。最后又从坟上取了一捧土,要带回去给妈妈、舅舅。我们深深感受到这阴阳两界隔不断的骨肉亲情…… 之后,我们去了烈士的牺牲地。那是一条深深的山沟,怪石嶙峋。烈士牺牲处,徐浩行捧起地上的一捧土,“这里面有我姨妈的血!我要带回去。”我心头一震。是啊,这是一片浸透着烈士鲜血的热土。我抬首仰望,落日把天边、把层层叠叠的群山染成灿烂的金红色。一首歌的旋律在我胸中涌起“红日照遍了东方,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……”啊,《太行山上》那歌声雄浑、辽远、激昂。当年,先辈们在群山间抗击了野蛮的侵略者,洒下了年轻的热血,捍卫了民族生存发展的权利。他们是民族的灵魂。往事越千年,涿鹿,这里曾是中华民族的起始之地,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和炎帝在这里和诸侯会盟,也是在这太行山间,也是在涿鹿这片热土,组成了统一的民族。我们的先人创造了与古埃及文明、古希腊文明、古巴比伦文明同样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。五千年过去了, 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在苦斗的大道上,愈发灿烂。创造了这一古老文明的民族,不仅存在,而且正在崛起,开创着新的辉煌。五千年来,我们遭遇过数不清的民族灾难,无数次的民族危亡。让我们的民族渡过了灾难的,不是上天运气神仙的护佑,是不畏强敌的民族精神,是一批批应唯鲁一样的仁人志士的殷红热血。 太阳落下了山峰,漫天的云霞映衬出起伏的山脊铁色的轮廓,那线条坚韧而有弹性。啊,这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。 乡党委书记董启栋告诉我,这烈士陵园中的几十位烈士,有姓名的只有四个。而能有亲人来祭扫的,只有应唯鲁烈士一个。 烈士们,你们的名字没人知道,你们的功勋我们永远铭记。
   寻找,并未结束
   2009年的岁末,曾把烈士名单亲自交给我们的张致祥老人度过了他百岁的生日,安详地离开了我们。如果他再晚走几天,我们把徐浩行带到他身边,老人家看到又一个《晋察冀日报》新闻烈士的亲属找到了,他该是多么高兴啊! 或许我们可以告慰老人,5年多前两位老人交给我们的58位烈士名单中当时有47位没有找到亲属。到今天,晋察冀日报研究会已为46位烈士找到了亲属。应唯鲁就是那第46位。 那最后一名没有找到亲属的烈士(黄庆涛,江苏铜山人)怎么办?“找,继续找!”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的老同志们坚毅地表示:“这是我们未了的责任!” 现任《新闻与写作》主编的丁亚韬同志说:“我们一定要找到最后一位新闻烈士的亲属。无论费多少事,花多少钱!这也是我们刊物的责任,是我们的光荣!”
   (此文经94岁的晋察冀日报研究会会长陈春森老人亲自审阅并修改。特表谢忱!)
本文作者王卫国:《新闻与写作》编辑. 《晋察冀日报》史研究者.《晋察冀日报》研究会成员。




本帖由 秋阳2011-04-14 11:58:16发表


悲壮!致敬!
[关闭] [编辑] [删除] [管理] [树状]



本帖由 司令2011-04-16 08:05:54发表


致敬
[关闭] [编辑] [删除] [管理] [树状]



本帖由 一世无城2011-04-14 13:41:24发表


她出身富家,若非抗日救国,她可以
[关闭] [编辑] [删除] [管理] [树状]

待在江南鱼米水乡,是父母身边的大家小姐。

然而为了抗日,她把年轻的生命留在北国太行,当受崇敬纪念,英雄不死,万古流芳。



本帖由 老普2011-04-14 12:29:53发表


碑裂,碑裂!
[关闭] [编辑] [删除] [管理] [树状]

和烈士家人吃饭聊天时他们谈到了碑上的裂痕.说民间传说死者还有心愿未了,还担心…不放心….所以碑出现裂痕.

img_file=/photo/upload/2011/04/13027551620.jpg



本帖由 秋阳2011-04-14 12:26:02发表


如果预先知道这个典故,就可以问问老牛了
[关闭] [编辑] [删除] [管理] [树状]

她一定惦记着父母和弟妹。



本帖由 老普2011-04-14 12:32:13发表


还有战友们.还有她追求的理想能实现吗?!
[关闭] [编辑] [删除] [管理] [树状]



本帖由 秋阳2011-04-14 13:00:59发表


江姐,朱枫,金门战役四千官兵
[关闭] [编辑] [删除] [管理] [树状]

都是新中国已经成立,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时候,慷慨赴死献身,想起她(他)就难受。现在这帮贪官污吏,官僚买办真tm不是东西,不是人。

本贴最后一次由老普修改于2011-04-14 13:58:38



本帖由 老普2011-04-14 13:23:02发表


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碑裂了呗
[关闭] [编辑] [删除] [管理] [树状]



本帖由 一根儿筋2011-04-14 13:51:06发表


言中
[关闭] [编辑] [删除] [管理] [树状]



本帖由 老普2011-04-14 13:59:21发表



www.thegreatwall.com.cn 提供支持    版本:greatwallv2.0.0
Time: 0.10796999931335 Sec.